校园言情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七三五章 历史的车轮(下)(1 / 3)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内容报错

官居一品第七三五章 历史的车轮(下)

随手翻了翻那厚厚的名册。沈默看出一些门道,原来它用了百科全书的编篡方式,除了书名还有纲目,分了哲学文学诗歌建筑机械造船美学物理法学艺术药学数学天文修辞语法等三十多个类别,林林总总,花样繁多。

但选择起来并不难,因为沈默的目地是一鸣惊人,就不能选择建筑物理机械这些实用学科入手,否则必然会被士大夫们啧啧称奇之余,视为奇技y巧,那就难登大雅之堂了。

然后诗歌艺术美学倒是不低俗,可八成是现代人欣赏不了的。所以哲学便成了唯一的选择。因为哲学是抽象于表象的,它不分东方西方,它研究的是世界的本源与真理,而本源是朴素存在的,真理普遍适用的所以不论东西方,一切智者的智慧活动,最后都会升华为对哲学的追求。

且不说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单说几乎同时期的华夏文明,便有百家争鸣,老子孔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鬼谷子等等等等,他们的学说丰富多彩。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思想,都是对这个世界本源的认识,是对自己的严肃剖析,是对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探索,是最璀璨的东方哲学。

虽然力主引进泰西的哲学,但沈默从心底里不认为,东方的哲学就比西方的差;一本道德经区区五千言,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家哲学此道家乃哲学之道家,非宗教之道家沈默读了十年,却仍然受用无穷,无论修身立命治国安邦,还是出世入世,都所获良多。他个人认为在完整的哲学体系中,这是最接近世界本源的学说,天下无出其右。

几乎所有的泰西哲学思想与冲突,沈默也能从先秦百家的著述中,找到相同的论述与矛盾:

比如说最关键的,探讨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认识论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唯心派走意识流,持不可知论,否定事物客观存在;而亚里士多德却走上了一条唯物派的路线,强调事物存在,可以被认识。

而先秦的诸多大能,同样对认识的来源可能性,人的认识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同样明显地表现出了唯心与唯物的对立。比如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他认为老子那样的圣贤,都是生而知之的,不需要去学习天下的事物,便可以洞悉一切;但同时他认为自己没那么厉害,还需要学而知之,所以还要对外界事物多闻多思,以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他是最矛盾的唯心派。

孟子更进一步,认为人应该反求诸己,即探求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扩充原本固有的良知良能,从而达到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圣贤程度,是最虔诚的唯心。

而被孔子推崇的老子,主张绝学弃智,用静观玄览的方法,去体验无形无名的道,以达到与天道同玄的境界,便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了,是最神秘的唯心。

至于那位分不清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的庄周。直接陷入了怀疑论不可知论,完全否定客观性,可谓是最彻底的唯心

与孔孟老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墨子,他认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才是人所以知的基础和依据,既重视五官的感觉经验,又重视心的辨察思维,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初步联系起来了。

更进一步的是荀子,他批判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的认识论思想,建立了伟大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体系。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明确分开。

而且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他又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认为与其把天道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倒不如将其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与其顺从自然而颂扬自然,为何不掌握和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自己服务,强大自身,战胜自然呢

在彻底否定天命的基础上,他又否定了虚无的命运学说,他说人生的好坏,不是由先天注定的。而是由人们后天选择什么道路决定的。与其相信命运注定,不如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

并且对思想方法,即是认识的方法,荀况一样有卓绝的认识。首先,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明确提出了人是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的;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